顯示包含「TSM-TaiwanSemiconducto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TSM-TaiwanSemiconducto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13日星期日

2025年第二季總結

2025第一季忘了記錄,第二季記錄的時候也太遲,只能用2025/07/11作結束日。

I. 組合回報

2025/07/11跟2024年第四季比:

組合回報: +31.47% (用simple Dietz method計,因為懶得用modified Dietz method)

SPY回報:  +7.00%


槓杆:1.67x (股票市值 / Net Asset Value,數字未必充份反應組合中沽的put/call options)


II. 2025年第二季(2025/07/11)市場回顧





III. 2025年第二季(2025/07/11)投資回顧



這一年的第一季Alibaba大勇,可惜我太早蝕賣,吃不到肉。


不幸中的大幸是在Donald Trump旳關稅liberation day 04/02前少虧賣掉長和和長實(主要是長和給中國政府在賣港口事件上找太多麻煩),之後04/0304/04大跌之後, 把大量蝕本而較弱的股票(例如AHH, REXR)和賺了少少的股票(如HTWS)賣出而買入APO和BN等我認為有能力趁機在低大量回購撈底的公司。APO和BN比其他弱股(杆槓高或生意本身economics一般)跌得金也是換馬主要原因。後來也如預料APO後$110升到$130,再到$140以上,而BN也由$46升到$60以上。


這兩季也趁機買入一點AI強勢股NVDA和TSM,他們都因tariffs和deep seek的公佈有一少段股價下沉的日子。幸好我本身有這一方面的一些知識,再加上Alphabet和Nvidia在媒體上的應對,我同意他們認為在theory上deep seek只是把model的configuration調到去能力差一點但更有效率的設定,其他公司一直也有相似模型(例如gemini的flash版本),而pioneer models在資本上的投入不會受影響,各科技大頭會繼續砸錢。


對Tesla Robotaxi的看好催使我在均價$320左右買入。行不行是未知之數,不過Elon Musk已經做了很多能人所不能的事,況且Tesla的智駕確實很強(我的經驗是它跟真正unsupervised FSD差一段距離,不過Tesla的Robotaxi用的是更強版本,所以實力是未可知)。


在這一兩季,我終於在真正成長股一類有足夠我喜歡的alternative asset managers,現在只希望短線交易那一堆股票可以等到有好價錢賣掉減槓杠,那我就對組合滿意了。之前的一堆港股太傷我心,以後也不敢碰,皆因中國政府對私人公司影響太大,而香港本土的經濟令人擔心,租金太價以致物價居高不下沒了旅遊業撐,人口紅利盡失,國際金融地位也失去不少,樓價在短、中期一直向下是大概率事件,對經濟影響太廣太深。

IV. 2025年第二季尾(2025/07/11)部署




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

2022年第四季總結

 I. 組合回報

跟2022年第三季比:

組合回報: +50.99% (用simple Dietz method計,因為懶得用modified Dietz method)

SPY回報:  +7.57%


跟2021年第四季比:

組合回報: -32.15% (用simple Dietz method計,因為懶得用modified Dietz method)

SPY回報:  -18.16%


槓杆:1.85x (股票市值 / Net Asset Value,數字未必充份反應組合中沽的put/call options)

II. 2022年第四季市場回顧



新冠疫情

自從十二月中國宣佈除消隔離政䇿之後(1月8號實行),全世界已經決定跟病毒共存。可以有復必泰或modrna的,能打兩至三針就打,中招的機會仍然高,但有長期後遺症的機會不高(暫時的研究來說...),所以在人多的地方就帶一下口罩,不方便帶的話也不需要緊張。

中國經濟,中概股

十月時中國二十大在常委人選決定後(還有),外界怕中國政府會繼續和世界脫軌的政䇿會繼續影響中國經濟,所以十月中概股一再插水去新低。


在十一月,一些救經濟救房地產增加融資的政策開始出爐,傳言會放寬新冠清零政策,開始減隔離日數,中國A股和港股開始回升,連帶中概股。


十一月中,巴菲特押注台積電,芒格也再沒有賣阿里爸爸,算是對中國一種不會再壞的肯定。中國的網遊開始重批,地產融資再寬鬆,中概股一上再上,阿里騰訊拼多多重最底回升50%以上。


十一月尾,A4革命,之後大概一個月政府就宣佈新冠是乙類乙管,不再清零。雖然一開始多人感染,有些賅人,但omicron的殺傷力有限,中國經濟有機會回升,對股市有利。

俄烏戰爭

俄羅斯繼續勉強維持戰爭,久久打不下烏克籣,只好威脅用核武。暫時來說,真用核武的機會不高,不過,誰知道瘋子會怎麼做。


在形勢上來看,俄羅斯撒退是2023上半年的大概率事件,不過烏克蘭能不能從拿回2022年二月以來失控的土地還是未知之數。

美國通脹, 聯儲加息, 衰退

美國通脹仍然在6%以上,聯儲在十一月加75個百分點十二月再加50個百分點息。美國30年按揭的年利息是6.5%-7%,少了很多人借貸去買房買車。JP Morgan的Jamie Dimon認為美國會因消費者消費減弱而引致美國進入衰退


基本上,2023年美國會進入衰退是主流CEO預測的共識,我也認同衰退機會大,不過我認為股市discount了大部份這個消息,所以美股2023年應該是漲的機會大。

美國科技股

因為加息,資本減少去投資,Advertisement減,capex減,引致美國科技業的一輪layoff (還有)。美國大型科技股的revenue減速,股票不太好,但公司基本護城河沒變,我認為2023年一季向下不會太多,整年來說大大反彈的機會大。

Elon Musk的失誤


老馬無奈買Twitter瘋狂的裁員讓矽谷一眾螺絲釘聞風喪膽,Twitter亂七八糟,morale新低,但Twitter這個產品至少在表面上還繼續運行,可能老馬真的可以在不破壞Twitter之餘大減人手節流,把Twitter這間公司變成更加成功。Elon Musk始終是人類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所以可能他真是能人所不能,把Twitter成為一個tech公司corporate raid的成功案例。


Crypto

FTX的SBF跌下神壇,alt coins沒運行,投資crypto的話,除了bitcoin,其他還是算了吧。


III. 2022年第四季投資回顧概述和未來展望




多得Elon Musk,我的TWTR終於解套,因為買入價太高,沒賺多少。


今季主要動作是十月頭繼續在$11附近炒底6098碧服,用2022上半年每股賺76.5仙人民幣計,假設每年賺$1.66港幣,6098最少值$25,而個人認為三年內可以重上$50以上。不過代價其實頗大:

  • $17.15賣掉能源股KMI(計入股息也要虧1%)

  • $2.2清倉BKKT虧80%

  • $20.6清NVAX虧60%


十月月尾時的中概大屠殺,決定拼死一戰,賣美股留中概,清倉:

  • $99.5的IIPR,虧30%

  • 大量$22的VIRT,虧30%

  • $157的CRWD,虧20%

  • $0.85的TUYA,虧93%

  • $41.87的MTCH,虧25%

  • $82.19的PYPL,虧40%

  • $4.75的ARLO,虧40%

  • $71.47的TWLO,虧43%

  • $0.93的LTCH,虧12%

  • 還有AMZN, BRK.B


碧服母公司今季多次配股成功,楊惠妍提供無息貸款,財政更加穩健,兒子碧服繼續躺着賺。今季組合的回報主要就是靠碧服。


在十一月到十二月,認為中概危機見底,得以用低一點的價格買回AMZN, BRK.B, CRWD。


十一月中在報導股神買入TSM前$73加少少倉,在報導後再在$81大量買入。TSM是chip manufacturing中之王,股價白菜價,最少值P/E 15-20,2023年EPS 5.69, 所以最少$85-$113,而且每年增長10-15%。


本來想以EPRT代替STOR作為anchor holding來賺股息,但我認為美國聯儲在維持高息的定位上不會動搖,美國房地產的cap rate會跟上,而租金不會上升太多,NAV走低無可避免,所以決定轉入收入跟息口有正correlation的BXMT。BXMT是黑石(Blackstone)旗下的mortgage REIT,倚靠母公司銀行的關係借入favorable的貸(e.g. no mark-to-market, 跟資產duration一樣, currency-rate hedged, etc),再買入房地產的債。房地產大多是class A,所以在價格上比較硬朗。BXMT股息11%,EPS比股息高5-10%,現價比$26的帳面值有折讓。


十一月中DLO受混水攻擊,大概是公司的accounting上比較混亂,個人認為這些是小公司一開始的管治不太好,但公司定位處理南美payments亂局,再擴展非洲亞洲,增長大有錢途,所以我決定$10加少少倉。


十一月尾時$280加倉騰訊,一是因為認為中概危機見底,二是想拿多一點美團股份。


十二月初$2.47買入SmartRent (SMRT),跟之前的Latch (LTCH)是同行,主打智能門鎖,但比Latch大一點,賺錢多一點,產品更成熟,在全美top 20公寓龍頭上有14間是客人,手上有$210 million現金,每季的cash burn不是太高,抄Hayden Capital的功課,估計在捱到公司盈利時手上仍會有$150 million現金。




IV. 2022年第四季的個股持倉短評


加減符號代表今個季度加了或是減了倉。


9988/BABA (Alibaba)

強勁護城河,而護城河因為不斷投資其他公司而加強。隨著中國online shopping的繼續增長,可以長期持有,股票屬於一般風險,高回報。(最新估值)


中國政府對阿里積極地監管,影響了業務的發展。簡單來說,阿里涉足太廣,被迫拆骨和拆牆。即使如此,靠電商、實體零售、本地服務、阿里雲、AI等科研(如晶片),阿里仍然是一間好公司。


平均成本大概$150。


BIDU

在中國,搜索、地圖、翻譯、雲盤都是第一,智能音箱數一數二、自動駕駛更是領頭羊,市值不足$100 billion USD,因為單有技術,執行能力差,市場不賣脹。我認為它的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跟貼Waymo,在中國應該是無人能及,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國內數一數二,單是自動駕駛這一部份已經值$30-$100 billion,現價option value高。


平均成本$170左右。


PDD


中國政府的嚴厲讓投資人不敢碰中國科技股。倚靠投資人賣帳來維持股價的拼多多,事業未必夠資金可以擴張,加上中國政府對拼多多的燒錢營銷手法有意見,拼多多還有甚麼法寶可以施展出來,我實在難以樂觀。(之前的詳細分析)


拼多多今季偷偷用TEMU進軍美國市場,令人期待。互聯網廣告收入超騰訊百度,跟阿里和京東進入前三,即中國的互聯網廣告收入都是在電商,跟美國集中在Google和Facebook非常不同。在Apple和Amazon追上後,美國互聯網廣告收入會相當多元化。


Hayden Capital在2022 Q4分享了非常全面的拼多多投資分析


平均成本大概$170。


BRK

沒甚麼好介紹的巴郡,超低風險,不過預計回報只是一般,因為巴菲特近來做的投資都不是執便宜貨的例子,保險業的競爭也有點大。


今季賣出買回,平均成本升到大概$285。


700(騰訊) (+)

中國主要社交軟件,互聯網多佈局,強大護城河。我認為它是在中國唯一可以和阿里爸爸抗衡的公司,不過人才和技術方面不及阿里,靠產品的用戶黏性搭夠。


公司盈利主要靠遊戲,但中國政府不喜歡中國人玩太多遊戲。前景有點看不清。


今季段正平加了倉,不過它的倉位很輕。我$336也加了一點。


平均成本$525左右。



6098(碧桂園服務) (+)


季初$17.66開始買,因為覺得公司是輕資產,身為國內龍頭住宅物業管理公司,憑着母公司碧桂園供給物業來管理,躺着賺錢的公司。雖然母公司碧桂園有難,最多是沒有新的物業給碧服,碧服靠存量也夠每年每股$1.6(2022上半年碧服排第一),股價低賤,在七月時還有一點回購。


今季母公司多次配股,加上主席給母公司無息貸款,讓碧桂園公司財政更加穩健,兒子碧服繼續躺賺。


成本每股$15。


BZUN

Baozun寶尊是幫品牌公司在中國做電商,它主要客戶是大brand如Nike、Microsoft、Samsung、 Philips等等,華為在單飛前也是它的客戶。它的生意模式比Shopify重很多,除了幫客戶製訂電商計劃,還會經營商店、配送、市場推廣、顧客服務等等,基本上就是電子商業版的經銷商。


和寶尊對標的,就是騰訊體系的saas公司:微盟和有贊。寶尊是算是阿里系的公司,阿里持股14%,公司GMV 65%在天貓,其他在京東、拼多多、微商城等等。寶尊出道較早,客戶都是大品牌,所以比其他電商saas公司較高大尚一點,而且持續盈利。


如管理層所料,2022年第一季營收仍然是微負增長,盈利清零。管理層預料要到2022下半年才會好轉。


我相信2023年預期盈利每股$2, 每年增加15%左右,現價非常便宜。


平均成本大概$28。


DLO

dLocal在payments複雜的南美州繼續大展拳腳。買入DLO和paypal的思維一樣,抗通脹,也乘着全球大家越來越倚賴電子付款的勢頭。


第四季營收增長120%,到76.3 million,雖然高,但2022年增長會放緩到100%以下,甚至80%以下。


2021年EPS $0.25,P/E高,但增長也高,算是高風險高回報股。2022年第一季營收增長超過100%,eps同年比由$0.06增加到$0.08,業蹟非常不錯。


平均成本大概$26.2。


MQ

Marqeta是主要做Card issuing的公司,例如Doordash給快遞員的red card,Instacard的shopp debit card,Square給商戶的Square Card等等,Affirm、Uber和Brex也是它的客戶。Payment processing的老大是Stripe,但Stripe也是最近兩年才做card issuing,可見Marqeta的獨特之處,在Card issuing上暫時是領頭羊。


2022年第一季增長50%,還沒盈利。現價$9,P/S低於10,不算貴。


平均成本大概$19。


PLTR

Big data analytics的軟件公司,對象主要是民主國家政府、大型製造業、醫療和金融機構。有傳它的軟件幫助美國擊殺賓拉登。近來幫助政府在covid上的monitoring。其獨特之處在於會派人在客人公司長駐幫助顧客上車,business model令客人的switching cost很高,形成天然護城河。公司十分有性格,是少數支持美國政府的科技公司,所以減少了那些自命清高的矽谷公司的競爭。有一種說法是它和Google在處理私人資料上是一個幣的兩面,Google搜集很多用戶資料但在用的方面非常克制,不會透露用戶私隱,而Palantir則只處理客人自己搜集的「用戶」資料,以幫助客人「處理用戶」。


公司的sales cycle較長,一年以上是閒事,做的都是大deal,相信增長會非常lumpy。


平均成本大概$14。


UPST (+)

用人工智能幫中、小銀行做loan underwriting,標榜可以給銀行放貸給更多客戶,而風險不會增加。成功與否要用時間去証明,但現在確實是找到越來越多的合作銀行。


今季在$18加倉,等到Fed rate stablize,再下降的話,股價容易升到$100以上,所以會一直慢慢加倉。


平均成本大概$51。


CRWD

Crowdstrike在雲服務保安中算是龍頭,在幾單美國駭客事件中也可以看到它在調查上的角式。市值$50 billion,2022年營收預計$2.15 billion,雖然增長有50%,但不知增長可不可以保持,只適合輕倉,是只高風險高回報股。


今季賣出再買回,平均成本大概$110。


VIRT (-)

Virtu financial, 一間market maker,即是股票市場很多人說的"庄家"。主要(80% revenue)是靠day trade賺bid/ask的spread,另一部份(20% revenue)是execution service。詳細分析


護城河很小,只有靠一些政府regulations製造出來的oligopoly market (VIRT是NYSE三間准許的market maker之一,其餘兩間是Citadel和GTS)。做day trade風險大,可能因為一兩個失誤爆倉,所以買VIRT就要對團隊有信心,很難靠財報看成敗。Virtu的track record算是不錯的,在2014年的ipo時說五年1278 days中只有一天輸錢,輸了七位數。當年公司每日賺錢平均一百萬左右,現在是七百萬到一千萬左右。當年沒有execution service這部份,現在有了可以減輕公司的風險,這部份每日賺一兩百萬。


VIRT是輕資產公司,return on capital輕鬆30%,有股息(長期quarterly $0.24)有回購有減債。


在9/22, SEC終於放棄搞payment for order flow的,當天股價升了一點,但股價在整季沒有甚麼表現。


給$23 puts assign加倉,平均成本大概$25.36。



META

超級社交護城河,公司culture強勁。全球MAU 2.8 billion以上,最大social network,總有人用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公司有大量option values, e.g. VR/AR, cryptocurrency, e-commerce (Shop), Payments, etc. Bytedance的Tiktok是潛在危機。


今季$200給assign。


平均成本大概$185。


TSM

Fabless chips manufacturing的一哥,寬闊護城河。2022年EPS $5.9,年增長15-20%。現價便宜主要是因為短期的成本問題和台灣本身的政治因素,我認為都不是大問題。


平均成本大概$80。


AMZN (+)

中國以外e-commerce最大;物流一流;雲計算第一;Prime會員超值;智能設備雖然不齊全,但全部都是爆款;最大的ebook market兼有最暢銷的ebook reader: Kindle; Ads的生意急速增長。在網上醫藥市場有潛力。基本上,在所有技術含量不高而和提升生活有關的領域都有潛力,誰的profit margin高它就挑戰誰,屈機的公司。年增長15-20%。


今季賣山再買回,拉底了成本價,再加了少少倉。平均成本大概$95。


OWL

Blue Owl Capital的一間資產管理公司,主要是房地產,像黑石Blackstone,就是它的子公司收購了Store Capital。公司收入主要是資產管理費用。2021年上市,會買STOR就說明管理層眼光好。


買入價是$10.8,3.6%股息,P/E 20還不錯。


SMRT (+)

跟之前的Latch (LTCH)是同行,主打智能門鎖,但比Latch大一點,賺錢多一點,產品更成熟,在全美top 20公寓龍頭上有14間是客人("Starwood

Capital, Mid-America (MAA), Morgan Properties, AvalonBay, Greystar, Equity Residential,

among hundreds of others"),手上有$210 million現金,每季的cash burn不是太高,抄Hayden Capital的功課,估計在捱到公司盈利時手上仍會有$150 million現金。


平均成本大概$2.47。


BXMT (+)

本來想以EPRT代替STOR作為anchor holding來賺股息,但我認為美國聯儲在維持高息的定位上不會動搖,美國房地產的cap rate會跟上,而租金不會上升太多,NAV走低無可避免,所以決定轉入收入跟息口有正correlation的Blackstone Mortgage Trust (BXMT)。BXMT是黑石(Blackstone)旗下的mortgage REIT,倚靠母公司銀行的關係借入favorable的貸(e.g. no mark-to-market, 跟資產duration一樣, currency-rate hedged, etc),再買入房地產的債。房地產大多是class A,所以在價格上比較硬朗。BXMT股息11%,EPS比股息高5-10%,現價比$26的帳面值有折讓。


平均成本大概$22.2。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2022年第二季總結

 I. 組合回報

跟2022年第一季比:

組合回報: -21.04% (用simple Dietz method計,因為懶得用modified Dietz method)

SPY回報:  -16.12%


槓杆:2.29 (股票市值 / Net Asset Value,數字未必充份反應組合中沽的put/call options)

II. 2022年第二季市場回顧



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還在持續,美國為首的87個國家繼續一邊派軍備支援烏克籣,一邊加強制裁力度,而俄方則以天然氣減供應來回應。俄國的油只能以discount價供給中國和印度,不過全球油價很高,俄羅斯受石油禁運的影響不算太大,只少在短期來看算是如此。


在季尾,俄國終於外債default,不過反正對沒能力舉外債了,default了也沒甚麼實則應響了。


戰爭對全球糧食供應會有影響(還有),不會暫時沒有大國糧食出問題,可能下半年才知道。

新冠疫情


美國的每日新冠新增在這一季有增長趨勢:



不過美國民眾沒有多大理會,很多州在季尾時都已經沒有甚麼口罩要求。


這一季的新玩意是Monkeypox,先說沒有甚麼大問題,主要在男同性戀之間傳播,但慢慢人數增多(),超過一百多綜,有點似新冠初期美國和WHO的態度,即使傳播力沒麼強,也不免令人擔心(看)。


另一邊箱,中國的新冠新增低,但封城比較狠(看),季尾時有所放鬆,不過以omicorn的感染力來看,只要不改清零政策,每次的放鬆只是下一次封城的開始。

中概股回春

中國政府也知道封城對經濟的打擊太大,所以延續上一季釋放一些利好消息給市場,例如重審批遊戲放寬一些監管完結滴滴的調查,完結一些中概的監管,馬雲也可以出來露一露面


有人說國內開始有一些較注重經濟,反對清零的聲音(),但我認為以習大大的強勢,清零只會繼續。


阿里巴巴在這一季震走了芒格,有點奇怪,希望以後有機會知道箇中原因。

美國通脹和聯儲加息

JP Morgan的Jamie Dimon非常準,在季初已經說inflation和俄烏戰爭會大大增加美國經濟上的風險,然後在季尾再重申一次


確實,今季的通脹數字非常高,CPI三月8.5core CPI四月也有4.9%五月4.7%,所以聯儲說加息力度不會低,五月加息了50個基準點六月再加息了75個基準點到1.5%-1.75%,而且一再重申加到recession在所不惜,然後,在季尾時美國真的開始了有recession的說法(還有),Michael Burry甚至說聯儲很快要因recession而減息。房產按揭息也跟着這個步調,30年定息貸款升到6.28%,然後因怕recession而回落。房屋成交開始減縮,但房價下不下跌還是未知之數。


聯儲加息,很自然今季的大市表現非常差,4月20號dow jones跌過900點,5月5號加息日後跌000點,6月14又是加息日後再跌超過700點。除了因為加息,也因為一眾大型零售股業蹟不佳,開始有積貨賣不出去,為recession的說法增加了不少力度。

美國科技股

大市跌,美國科技股首當其衝(看Snap, DocuSign),Netflix和Meta跌到變價值股,當然基本面上recession也是原因,Meta開始減少請人,甚至各種形式的裁人,相信大部份和ads有關的科技公司,或一直不賺錢的公司都差不多情形。

Defi泡沫爆破

同樣,Crypto界裡關於Defi的altcoins和brokerage由Terra Luna開始變零,再火燒連環船,Third Arrow Capital爆引致Celsius停止客戶提錢(Voyager在七月也爆雷,Blockfi也非常危)。


Bitcoin當然也跟着跌,然而,Microstrategy繼續買入Bitcoin,是智慧,還是賭大細?增加了下次rollover debt時的風險,如果Microstrategy爆,bitcoin也不會好過,手持bitcoin的hodler今季真是有得震,冇得訓。


值得留意的是Solana有一個小插曲,Solana的一個大app, Solend, 試圖takeover大鯨的account,令大家開始懷疑defi有幾defi,係altcoins還是shitcoins。


經過今季幣市發生了那麼多事,我認為,如果想以買coins而致富的話,還是買bitcoins,放入wallet,不要試圖賺息,不要碰altcoins,Etherum我也不太信,bitcoin maximist可能是對的...

III. 2022年第二季投資回顧概述和未來展望


本季組合主要持股表現:



在季中段,本來以為因為中概股的反彈,組合可以有正回報,但可惜美股太重,組合仍然跌了21.04%。槓桿大幅上升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硬食了不少$200 assign的BABA short puts,第二是組合淨值下跌,第三是我以為Twitter會給Elon Musk順利收購(收購新聞)而加了點槓桿買貨,可惜最後事與願違。因為怕margin call,今季調了一些後備金去組合,減了大概0.09x的槓桿,但槓桿仍然很高,所以未來一季會積極去賣去以下歸類為短線交易的股票:



比較遺憾的是,今季$30以虧50%以上的代價割了富途,然後,富途就一飛沖天...


LTCH和HNST令我太失望,所以決定最後拚面一搏,賣正股(虧60-70%),買入雙倍數量的年尾calls,減少了丁點槓桿。


五月時一眾成長股大跌被short put assign了很多股票,自己也加倉了一些股票。


先是$168買入一點IIPR,然後再$160和$165被assign,再在$109加倉,成本均價$153。IIPR是大麻公司製造場的地主。我覺得美國大麻合法是白痴的行為,但即然美國已經向着這一個方向去走,我就賺它們的錢,吸敵人的血好了。今季IIPR的大跌是因為short seller誤解了IIPR的business model, 覺得它買貴了property,但其實一部份買入價是用來建造製造場,再以租金形式來收回款項,即掛reit頭,做貸款。


其他被short puts assign的股票:

  • $130的DIS

  • $90的MTCH

  • $130的SNOW

  • $135的TWLO

  • $105的SI

  • $200的META

  • $24的VIRT


另外,也買了少量的AMZN (pre-split $2400) 同TSM ($94),大包圍四大中國銀行和招行,再加倉KMI, NVAX, TUYA, STOR, LTCH, HNST。如之前所說,很多加倉是以為Twitter會被收購,那是在第二季的科技大跌市之前,所以加倉價比較高,也使現在槓桿過高,希望第三季大市轉好給我機會慢慢減倉。

IV. 2022年第二季的個股持倉短評


加減符號代表今個季度加了或是減了倉。


9988/BABA (Alibaba) (+)

強勁護城河,而護城河因為不斷投資其他公司而加強。隨著中國online shopping的繼續增長,可以長期持有,股票屬於一般風險,高回報。(最新估值)


中國政府對阿里積極地監管,影響了業務的發展。簡單來說,阿里涉足太廣,被迫拆骨和拆牆。即使如此,靠電商、實體零售、本地服務、阿里雲、AI等科研(如晶片),阿里仍然是一間好公司。


今季$190和$200 short puts assign了一些正股。


平均成本大概$180。


BIDU

在中國,搜索、地圖、翻譯、雲盤都是第一,智能音箱數一數二、自動駕駛更是領頭羊,市值不足$100 billion USD,因為單有技術,執行能力差,市場不賣脹。我認為它的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跟貼Waymo,在中國應該是無人能及,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國內數一數二,單是自動駕駛這一部份已經值$30-$100 billion,現價option value高。


平均成本$250左右。


PDD


中國政府的嚴厲讓投資人不敢碰中國科技股。倚靠投資人賣帳來維持股價的拼多多,事業未必夠資金可以擴張,加上中國政府對拼多多的燒錢營銷手法有意見,拼多多還有甚麼法寶可以施展出來,我實在難以樂觀。(之前的詳細分析)


平均成本大概$170。


TWTR

很多出名的公眾人物如Elon Musk, Donald Trump,一些政治和投資大V,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想法,很多公司也會用Twitter來發佈消息,和用戶交流,所以Twitter的potential非常高,要看執行怎樣了。


在handle Elon Musk收購這一方面,管理層做得不太好,使員工無所適從,我對長hold Twitter的意願減低了不少。


平均成本大概$53。


TUYA (+)

IoT平台公司,有少少像Shopify在電商的定位,幫一些沒有自己IoT infra的公司去做IoT產品的軟件支持。產品依附在雲公司上,如AWS, Google Cloud,所以利潤一般般,苦逼生意。風險是雲公司的vertical integration,或大客戶自己做IoT infra不用付費給Tuya,所以Tuya價格一定要保持competitve,還要想一些創造network effect的方法去保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產品要有夠彈性支持客戶獨特的需求。


暫時最大的問題是公司還沒盈利,希望營收早日重回高雙位數增長,到時才可以盈利有望。


平均成本大概$12。


ARLO

由Netgear分拆出來,智能保安產品公司,其中DIY攝像頭的產品最受歡迎,功能較齊全,評價高,雖然保安DIY產品市場份額由2017年的31%跌到2019年的26%,但這個市場的不斷擴張,人們對家中保安的意識越來越高,Arlo相信會保持高增長,越來越賺錢。


第一季營收增長超過50%,non-gaap微利。


平均成本大概$10。


BRK

沒甚麼好介紹的巴郡,超低風險,不過預計回報只是一般,因為巴菲特近來做的投資都不是執便宜貨的例子,保險業的競爭也有點大。


平均成本大概$166。


700(騰訊)

中國主要社交軟件,互聯網多佈局,強大護城河。我認為它是在中國唯一可以和阿里爸爸抗衡的公司,不過人才和技術方面不及阿里,靠產品的用戶黏性搭夠。


公司盈利主要靠遊戲,但中國政府不喜歡中國人玩太多遊戲。前景有點看不清。


平均成本$570左右。


3738(阜博)

Content IP (intellectual property)保護的公司,主要是防止影片侵權,幫creators收錢。影片平台如youtube有自己的維權系統,所以我不太清楚第三方在這個niche market的位置。阜博在中國是龍頭,買少少看看,抄功課股。


平均成本大概$6。


6608(百融雲創)

跟美國的Upstart (UPST)有點相似的公司,提供大數據解決服務給金融公司,但百融雲比Upstart做得更深入,除了underwite貸款外,還會提供客戶分析做marketing計劃,也有風險監控,所以跟Upstart只做中小銀行不一樣,百融雲的客戶層面更廣,國內四大銀行都是它的客戶。


百融雲營收是Upstart的一半,增長差不多都是在90%左右,跟upstart不同的是暫時還沒盈利,在2021年六月尾時Upstart市值90多億美金,百融雲創是50多億港元,可見折讓很大。百融雲創2021年16億港元盈收,P/S ~ 3,Operating income 8千萬, 可以看到現在市值非常值得買入。


平均成本大概$17。


BZUN

Baozun寶尊是幫品牌公司在中國做電商,它主要客戶是大brand如Nike、Microsoft、Samsung、 Philips等等,華為在單飛前也是它的客戶。它的生意模式比Shopify重很多,除了幫客戶製訂電商計劃,還會經營商店、配送、市場推廣、顧客服務等等,基本上就是電子商業版的經銷商。


和寶尊對標的,就是騰訊體系的saas公司:微盟和有贊。寶尊是算是阿里系的公司,阿里持股14%,公司GMV 65%在天貓,其他在京東、拼多多、微商城等等。寶尊出道較早,客戶都是大品牌,所以比其他電商saas公司較高大尚一點,而且持續盈利。


如管理層所料,2022年第一季營收仍然是微負增長,盈利清零。管理層預料要到2022下半年才會好轉。


我相信2023年預期盈利每股$2, 每年增加15%左右,現價非常便宜。


平均成本大概$28。


VICI

賭場REIT,租客主要是Caesar Palace和快將要併入的MGM。美國疫情看似嚴重,但Las Vegas所在的Nevada在covid控制方面比較寛鬆,賭場一直開門做生意,近一兩季隨着疫苖的普及,美國人在境內的旅遊復甦,Las Vegas的traffic也回復得七七八八。Vici的occupancy一直是100%,租金收入沒停過,也沒下跌。


賭場的租約都是triple-net形式,比起一般零售的triple-net REITs, 賭場REITs有更長的租約,更高的租金回報率,更高的rent coverage,和更高的利潤率(主要是項目較大,經營的支出以%來計就較低)。


2021 FFO $1.82,按年升11%,P/FFO = $28.5/1.82 ~ 15.7,5.05% dividend yield,按年股息升9%。預計可以保持增長7%以上,現價不貴。


平均成本大概$29。


KMI (+)

之前一些能源公司因新冠減少了capex,加上西方國家擁抱不穩定的新能源,以致靠傳統能源供應不夠應付新冠後經濟回復的能源需求。KMI是投資美國能源的一只安全性高的股票,因為pipelines生意有如toll road,對能源價格沒有直接關係,而能源的用量浮動不大,且傾向上升。


今季俄烏戰爭,使歐洲減少向俄國購入天然氣,未來會向美國買更多LNG (liquid natural gas),而KMI因很多輸送LNG的pipelines和terminals,自然得益。股價的升幅反映了一部份的利好預期,但還有一些上漲空間。


平均成本大概$17.3。


PYPL

Payments公司在通脹下應該可以有免費的增長,新冠後的經濟復甦應該會使通脹在較高水平徘徊,所以暫時打算繼續持有。2030年預計EPS $26, P/E 20的話股價到$520不難。順帶一提,Paypal的Venmo跟Amazon的Partnership有想像空間,在payments公司熊市過後paypal有機會因龍頭地位而回升得較早。


平均成本大概$220。


PINS

本來想摶Pinterest被Paypal收購賺快錢,但收購沒成,做了接盤俠。Pinterest本身市值大概P/S = 10,不貴,而且有一個特別的social network niche,在order value的轉換上甚至比facebook高,有cash有cash flow有earnings,風險是MAU增長乏力,US的MAU甚至下降。暫時先hold住。


平均成本大概$57。


BKKT

2021年大眾對bitcoin的興趣加速增長,而Bakkt獲得和Mastercard的partnership,有令人想像的空間。風險是economics不確定,可能Bakkt賺的錢並不多。2021年第四季$10入了點貨搏短炒。現在是希望上回$10走人。


平均成本大概$10。


DLO

dLocal在payments複雜的南美州繼續大展拳腳。買入DLO和paypal的思維一樣,抗通脹,也乘着全球大家越來越倚賴電子付款的勢頭。


第四季營收增長120%,到76.3 million,雖然高,但2022年增長會放緩到100%以下,甚至80%以下。


2021年EPS $0.25,P/E高,但增長也高,算是高風險高回報股。2022年第一季營收增長超過100%,eps同年比由$0.06增加到$0.08,業蹟非常不錯。


平均成本大概$37。


MQ

Marqeta是主要做Card issuing的公司,例如Doordash給快遞員的red card,Instacard的shopp debit card,Square給商戶的Square Card等等,Affirm、Uber和Brex也是它的客戶。Payment processing的老大是Stripe,但Stripe也是最近兩年才做card issuing,可見Marqeta的獨特之處,在Card issuing上暫時是領頭羊。


2022年第一季增長50%,還沒盈利。現價$9,P/S低於10,不算貴。


平均成本大概$19。


PLTR

Big data analytics的軟件公司,對象主要是民主國家政府、大型製造業、醫療和金融機構。有傳它的軟件幫助美國擊殺賓拉登。近來幫助政府在covid上的monitoring。其獨特之處在於會派人在客人公司長駐幫助顧客上車,business model令客人的switching cost很高,形成天然護城河。公司十分有性格,是少數支持美國政府的科技公司,所以減少了那些自命清高的矽谷公司的競爭。有一種說法是它和Google在處理私人資料上是一個幣的兩面,Google搜集很多用戶資料但在用的方面非常克制,不會透露用戶私隱,而Palantir則只處理客人自己搜集的「用戶」資料,以幫助客人「處理用戶」。


公司的sales cycle較長,一年以上是閒事,做的都是大deal,相信增長會非常lumpy。


平均成本大概$14。


UPST

用人工智能幫中、小銀行做loan underwriting,標榜可以給銀行放貸給更多客戶,而風險不會增加。成功與否要用時間去証明,但現在確實是找到越來越多的合作銀行。


平均成本大概$130。



CRWD

Crowdstrike在雲服務保安中算是龍頭,在幾單美國駭客事件中也可以看到它在調查上的角式。市值$50 billion,2022年營收預計$2.15 billion,雖然增長有50%,但不知增長可不可以保持,只適合輕倉,是只高風險高回報股。


平均成本大概$205。


BNTX

和Pfizer合作mRNA新冠疫苖的公司,算是對沖新冠。


平均成本大概$175。


NVAX (+)

Covovax/Nuvaxovid新冠疫苖公司。比起其實疫苖,Covovax副作用低,功效和mRNA相當,可以加其他flu vaccine一同打,儲存只需一般家用冰箱冷藏的温度,所以是相當有潛質的新冠疫苖,缺點是製造困難。


今季公司獲美國FDA recommended(接近approve),台灣approve了可以用,相信未來會得到更多approval而股價上漲。$52加了點倉。


平均成本大概$93。


STOR (+)

Store Capital Corporation。獨立商戶的triple-net lease REIT。它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很著重租戶的財務和盈利,有絕大部份商戶的財務資料來減低風險。管理層有多年經驗,作風保守,對各行業的商戶分散,對公司的業績披露和業績算是相當透明,有少少護城河。Howard Marks的Oaktree Capital是這股的其中一間founding institution,但現在沒有持有股票。巴郡在2017年入股了接近10%,可見管理層受到巴菲特的認同。巴菲特2020八月再次加倉保持擁有10%的公司,可見公司一直給巴菲特看好。唯一隱憂是2021年12月公司的superstar CEO辭職,而且不像是in good terms.


股息5.5%,預計每年5-7%增長,今季$27.5加倉。


平均成本大概$27.7。


BEKE (貝殻)

國內房中介平台龍頭,也包含中介龍頭鏈家,所以賺平台服務費,也賺傳統中介的佣金費。最大的創新是顛覆了中介賺錢的模式,把每筆交易的佣金分散了給幾個經紀,增加了經紀的效率和留存。"贝壳的解决方案:挂出真实房源信息,推出ACN合作模式ACN即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在ACN模式下,房地产交易被分为: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房源实勘人、委托备件人、房源钥匙人,这一侧总共分享交易中介费的40%+;客源推荐人、客源成交人、客源合作人、客源首看人、交易/金融顾问,这一侧分享交易中介费的50%。由于把交易流程分为独立不可拆分的十个交付环节,在线记录,每个环节分享一个约定的佣金分配比例,从而发挥每个经纪人的优势,并让经纪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其中,客源成交人最为关键,获得交易中介费用的30%,各流程节点的分配比例,各地方因地因案例微调。" (source)


2021年,中國政府對房價的調控力度加大,大大影響了尤其二手房的交易量。加上政府嘗試推中政府的免費交易系統,貝殻未來的不確性增加。我認為,淘寶和京東不能成功地為房產交易脫媒,政府的系統更加沒戲。房產買賣交易金額大,資訊難以標準化,中介要靠「人」,貝殻在房地產的角式不會被取替。


貝殻短期來看仍然因房產的調控而增長乏力,估值的不確定性高。


平均成本大概$33。


VIRT (+)

Virtu financial, 一間market maker,即是股票市場很多人說的"庄家"。主要(80% revenue)是靠day trade賺bid/ask的spread,另一部份(20% revenue)是execution service。詳細分析


護城河很小,只有靠一些政府regulations製造出來的oligopoly market (VIRT是NYSE三間准許的market maker之一,其餘兩間是Citadel和GTS)。做day trade風險大,可能因為一兩個失誤爆倉,所以買VIRT就要對團隊有信心,很難靠財報看成敗。Virtu的track record算是不錯的,在2014年的ipo時說五年1278 days中只有一天輸錢,輸了七位數。當年公司每日賺錢平均一百萬左右,現在是七百萬到一千萬左右。當年沒有execution service這部份,現在有了可以減輕公司的風險,這部份每日賺一兩百萬。


VIRT是輕資產公司,return on capital輕鬆30%,有股息(長期quarterly $0.24)有回購有減債。


在2020年第四季時管理層說公司的annual normalized earnings有$3 per share. 最大的風險是payment of order flow受規管,暫時不確定因素大。


平均成本大概$27。


LTCH (+)

Latch是一間做智能門鎖的公司,主打Smart Access,主要客戶是有25間出租公寓單位以上的房東和公寓房產發展商,最近也向甲級office發展。它是由TS Innovations Acquisitions Corp這間SPAC用reverse merger上市,TS Innovations Acquisitions Corp的sponsor是Tishman Speyer,一間有$57 billion房地產投資的公司,所以可以幫助Latch開掛擴張。


Founder是Luke Schoenfelder,曾經在蘋果工作,24歲找了蘋果senior designer, Thomas Meyerhoffer做chief design officer創Latch。Luke是牛人一個,看2017他的一個講座,可見他對產品質素有非一般的執着。


Latch的主要模式是land and expand,用成本價賣鎖,再簽六年的約,每月拿$7-$12的訂閱費,生意模式有點似SAAS公司。因為租客每日平均用Latch的app 4.6次,latch可以趁機賣一點其他服務,例如最近和Lemonade合作賣租客保險。


Latch的門鎖可以用電話app遠程、Android電話的NFC、Apple watch、咭,或密碼來解鎖,鎖上有攝像頭,有解鎖history,比其他公司功能更齊全。公司以智能鎖為底,再跟UPS合作在公寓做收貨服務,解決租客安全收貨痛點。未來除了在鎖上面做增值服務,還會發展其他智能產品,例如連網的hub。競爭對手有SmartRent。大tech公司如Amazon, Google, Apple主要做一般消費者生意,所以不是問題。


公司暫時還沒盈利,但2025年估計有$200 million以上的free cash flow。有一點注意的是,Latch跟發展商建立了長期關係,會在房產建好的18-24個月前跟發展商計劃好,簽好約,所以對未來營收預測比其他行業的公司準。


公司盈利仍然遙遙無期,而且負cash flow嚴重,今季加倉後不久決定把股全賣再以雙倍數量押在$2.50年尾call。


META (+)

超級社交護城河,公司culture強勁。全球MAU 2.8 billion以上,最大social network,總有人用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公司有大量option values, e.g. VR/AR, cryptocurrency, e-commerce (Shop), Payments, etc. Bytedance的Tiktok是潛在危機。


今季$250和$190給assign。


平均成本大概$210。


HNST (+)

The Honest Company由celebrity Jessica Alba創辦,主打安全和eco-friendly產品,開始是消毒濕巾和嬰孩紙尿布,之後申展到太陽油和美容產品。


因為是比較幼嫩的公司,增長比較不穩定。田為美國疫情已經不再嚴重,消毒方面的產品銷售差,而新的產品有一段ramp up期,所以股價插水。P/S 1.3x左右,由於公司沒有盈利,不太清楚它夠不夠便宜,但肯定不貴,


公司盈利仍然遙遙無期,今季加倉後不久決定把股全賣再以雙倍數量押在$2.50年尾call。


IIPR (+)

大麻reit。IIPR是大麻公司製造場的地主。我覺得美國大麻合法是白痴的行為,但即然美國已經向着這一個方向去走,我就賺它們的錢,吸敵人的血好了。今季IIPR的大跌是因為short seller誤解了IIPR的business model, 覺得它買貴了property,但其實一部份買入價是用來建造製造場,再以租金形式來收回款項,即掛reit頭,做貸款。


今季先是$168買入一點IIPR,然後再$160和$165被assign,再在$109加倉。


平均成本大概$153。


DIS (+)

Disney主要靠ESPN為主的cable電視,電影和其他license fees,Theme Parks等等。疫情時營收大受打擊,現在靠電影院和theme parks重開有機會重回上升軌,公司的主要不穩定性在於Disney+,要看看它能不能跟Netflix一較高下,暫時還是強差人意,雖然第一季人數增長10%到87.6 million,但基數低,跟Netflix的220 million差距還是太大,而且肯定是負盈利。


平均成本大概$130。



MTCH (+)

線上dating的霸主,寬闊護城河。Facebook dating有少少機,但相信難以做成威脅,始終Faceboook太多個人資料,不適合online dating,就算Facebook分隔了profile,也難以扭轉客戶心態。


2023年EPS $3.14,之後年增長15-20%沒有問題,現價不貴。


平均成本大概$97。



SNOW (+)

新興的big data warehouse solution,連巴菲特也買。高增長,有相當護城河,唯一缺點是貴。


平均成本大概$120。



TWLO (+)

Twillo是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股,主要是提供SMS text messaging,客戶主要是shared economy的公司如Uber, Lyft, Doordash等等。營收可以保持增長20%以上,缺點是盈利要等一兩年才有。P/S ~ 4,不貴。


平均成本大概$125。


SI (+)

Silvergate capital是一間fintech公司,算是第一間crypto bank,可以為客人提供關於crypto的服務,例如一些買升的derivatives、借貸等等,著名的bitcoin holder Microstrategy也是找它貸款。2023年EPS $7以上,預料年增長30%以上好幾年,價格便宜。


平均成本大概$102。


TSM (+)

Fabless chips manufacturing的一哥,寬闊護城河。2022年EPS $5.9,年增長15-20%。現價便宜主要是因為短期的成本問題和台灣本身的政治因素,我認為都不是大問題。


平均成本大概$94。


AMZN (+)

中國以外e-commerce最大;物流一流;雲計算第一;Prime會員超值;智能設備雖然不齊全,但全部都是爆款;最大的ebook market兼有最暢銷的ebook reader: Kindle; Ads的生意急速增長。在網上醫藥市場有潛力。基本上,在所有技術含量不高而和提升生活有關的領域都有潛力,誰的profit margin高它就挑戰誰,屈機的公司。年增長15-20%。


平均成本大概$120。


939-ChinaConstructionBank (+)

1288-AgriculturalBankOfChina (+)

1398-ICBC (+)

3968-ChinaMerchantBank (+)

3988-BankOfChina (+)

單純是大包圍中國各大銀行。倚靠低估值,高股息,和黨的意志,簡單躺贏國家撐腰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業績比較突出的招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