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債劵」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債劵」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7日星期日

比較股票、債劵和優先股作為投資的優劣

我會在本文比較股票、債劵和優先股作為投資的優和劣。這裡不會談及可轉換債卷,或可轉換優先股,因為它們的複雜性較高,不能用common sense去理解。我會假設你已經知道甚麼是股票、債劵和優先股,而比較的時候也會間中特別註明計入槓杆,那樣的比較會更加具體。不過我想重申一點,我是不建議人用槓杆的,始終槓杆會令人上癮,越借越多,而且不能在極度波動的市場下存活(相反,如果你不用槓杆的話,極度波動的市場會給你帶來投資機會)。

我們知道,在同一間公司或幾間相似的公司的情況下,股票的expected return > 優先股 > 債劵。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對一間公司做了due dillgence而這間公司是優質的話,投資它的股票會化算得多。不過,在某些情形下,你也可以考慮它的固定收益證劵(fixed income securities),如優先股或債劵:

  1. 你需要現金流。
  2. 你的投資時間預計比較短(1-5年)。
  3. 公司的估值低(通常這公司的固定收益證卷也會便宜)但不太優質,幾時可以價值回歸就會不太確定,那麼投資它的固定收益證卷可以有較確定的回報。
  4. 股票因為股價波動性大,槓杆危險,而固定收益證劵波動性低很多,可以用較高的槓杆去操作,所以用leveraged return來計,在某些情形下固定收益證劵有機會高過股票。
  5. 公司沒有護城河或你對它的護城河不確定時,用槓杆買債劵可以讓你享受一段不錯的回報幾年,把錢拿回,再決定投資甚麼,不用「被」長線投資。當然,缺點是當你發現公司原來真是有護城河的時候,市場未必會俾靚價你,債劵也可能變得低息沒肉食,要再找別的投資機會。

固定收益證劵的缺點
除了回報較低外,固定收益證劵另外一個缺點是對通脹沒有抗體。美國加息、或通脹預期高會減低固定收益證劵的價格(債劵計價方程式),減低實際收益率(real return)。年期越高,利息越低的債劵就越受影響。

債劵 vs 優先股
市場對新消息消化得很快,所以當你發現手持的一支股票在公司變質的時候,市價通常會跌得多過你再計算過的合理價,令你不想賣,而有時候,公司可以一直變壞,股價一直跌得多過合理價,令你沒機會放。優先股在公司變質時有一點抗體,但不夠債劵的近乎100%免疫,只要拿到期滿,全部本金拿回。

在call方面,債劵比優先股確定性更加大,因為債是要還的,公司有機會發較低息的債就基本上可以預計會call高息的債,相反優先股的call date很難捉,公司可以call也未必call,反正不call本金不用還。因為優先股在call date上的不確定性,在公司有權call的時候,買優先股最好在對liquidation value有折讓的時候買。

優先股永續的特性也令到它價格的波動性較大,對息口更加敏感,所以在安全考量下用的槓杆也比債劵低一點。

另一方面,優先股普遍較高息,在一些國家如美國更有稅率較低的優勢,所以在回報上很易高過債劵。例如,最近我看見一間公司的五年債息率4%,優先股可以去到7.5%。優先股的流動性普遍也較高,bid/ask spread比債低。

短債息率高過長債的情況
短期債的風險比長債的風險低,所以利息一般較低,但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短期的實際利率(effective yield,計法)會比長債高:

  1. 市場有recession的預期,認為聯儲會減息,而長債在減息時價格上升會比短債多,而短債在期滿後會損失了投資在高息的機會。
  2. 公司債務重組的機會大,即是短期債期滿時會不能還款,債務重組時會把債務延長,或者一部份的短期債務會註銷。

更新
2017年5月7日 加了「短債息率低過長債的情況」一節

2017年4月24日星期一

債劵計價方程式

這個週末,在網上發現網友Starman的新書「現金流為王」在Play Books有賣,所以立刻買來看看。書的內容大致上沒有令我失望,雖然絕大部份有用的內容都已經在Starman的blog裡看過,但從一本書裡看的話內容連貫性高了一點,也省卻了搜索的麻煩。詳細的書評會在以後再寫,這篇我想寫的是無論Starman的書或blog入面都缺少了的「債劵計價方程式」。

先給一個超級簡易版,適合永續債或優先股,債劵的市價是:
市價 = 派息 / 市場要求回報率
假設一支債劵B每年派息$5,par value是$100,而市場覺得以這間公司來看債劵的風險要用6%去補償,那麼這支債劵的市價就是 $5 / 0.06 = $83.33。在減息期,市場給予的要求回報率會下降,假設市場給B的要求回報率為4%,那麼B的市價就是,$5 / 0.04 = $125。由此可見,債劵的市價是可以跟par value有很大的分別。

當然了,通常用來做槓杆操作的都不會是永續債或優先股,因為它們的市價浮動太大。那麼,市價的計算就要用到這條複雜的formula (來源):



C = 派息
n = 派息的週期數目 (即一年多少次派息 x 多少年)
i = 市場要求回報率
M = par value

假設一支債劵D每半年派息$2,par value是$100(即開始的年息是4%),年期是5年(n = 2 * 5 = 10),而市場現在覺得以這間公司來看債劵的風險要用每半年2.75%去補償(即年息率 = 2.75% * 2 = 5.5%),那麼這支債劵的市價就是:

2 * ( 1 - 1 / ((1 + 0.0275) ^ 10)) / 0.0275 + 100 / ((1 + 0.0275) ^ 10) = $93.52.

換句話說,如果你以par value $100買入債劵D,當市場的要求回報率由4%去到5.5%,債劵D的價格會下降$6.48,即6.48%。由4%到5.5%的理由可以是甚麼?最簡單的就是美國聯儲加息,令到新的債券要用更高的息去吸引投資者。另一個原因就是spread risk,即市場覺得這支債劵的違約風險增加,需要高一點的利息去補償。在加息週期,高債務的公司利息支出會增加,令到財務指數下降,增加違約風險,所以在加息週期,企業債劵息口的增加幅度可以比聯儲加息更高。

債劵價格下降對投資者影響的多少,也視乎槓杆多少。價設投資者的劵商最大融資度是85%,即$100債券只需要$15本金,如果投資者用$20本金(即debt to equity 4:1),以上例子債劵D的價格下降,會令投資者的本金變成$20 - $6.48 = $13.52。由於債劵價格下降到$93.52,融資度變成13.52/93.52 =14.45%,觸及margin call。因此,Starman的槓杆操作堅持要加上沒有用到槓杆的REITs做輔助來增加融資額度,減少margin call的可能,這點讀者一定要謹記。

計息方程式
因為債劵的買入價通常和par value(贖回價)不同,所以你買入時的實際利率(effective yield)和債劵本身的coupon rate通常不同。一個找出大約effective yield計算的方法是(來源):
Y = [ I + ( P – M) / N ] / [( P + M ) / 2 ]
Y = 實際利率
N = 派息次數
M = 買入價
P = par value
I = 每次的派息

假設一支股票coupon rate是6%,par value $1000,一年派一次息,買入價$800,那實際年利率是:

(60 + (1000 - 800) / 2) / ((1000 + 800) / 2) ~ 17.77%

通常債劵是半年派一次息的,想簡單的話上面那個方法都可以,準確一點的話就是以下(每半年派的息是$30,兩年派四次):

(30 + (1000 - 800) / 4) / ((1000 + 800) / 2) ~ 8.89%

這個是半年的實際利率,要計年利率就是 (1 + 0.0889)^2 - 1 ~ 18.57%

更新歷史
2017年5月7日: 補充了實際利率(effective yield)的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