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哈佛商學院案例:教授給出一個題目,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負責支持這個題目的主張,另一組負責反對,進行辨論。這個案例的給果是,完了辨論後,兩組的學生都比之前更加認為他們各自的一邊是對的。
講者認為,那個芒格小故事和哈佛商學院案例所帶出的意思都是一樣:人們會因為自己的行動產生偏見。他認為,當我們花越來越多時間去研究一支想要買入的股票,我們就會越來越深信這支股票是一支好股。我把他說的偏見歸類為以下三種(其他偏見或偏差看這裡):
1. Doubt-Avoidance Tendency (避免怀疑倾向)
投資股票很多時要毛估估,有很多不確定性。例如在研究一間將遇到困難的公司時,我們可能會偏向採取管理層說的話當是事實,而管理層說的話通常都會過份樂觀,尤其在遇到困難面前。
2. 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一年前樓價升,兩年前樓價升...所以未來幾年樓價都升,這也是一種避免不一致性的傾向。
3. 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因為手上有的資料,我們會以為這些資料特別有用。這種偏見較常出現於難得的資料,如小道消息,或自己用錢買回來的數據。我們很易將專注力過份集中在一、兩棵樹而忽略了整個森林。如果我們接觸過一間公司的產品或公司擁有的地方(如出租的商場),也會容易產生不客觀的看法。
講者提出幾個解決或減輕做太多功課所引起的負作用:
一. 留意我們自己的偏見
看完這篇文章,知道我們有偏見的存在,是第一道防線。
二. 充份清楚反對的理據
例如研究的是Facebook,就要知道為甚麼Facebook可能不是一支好股票,例如增加的用戶開始放緩、用戶人數接近天花板、廣告收入佔所有渠道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大以致高增長不可持續、估值太高、政治因素等等。
三. Say "no" quickly
如果你用的是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資方法,那麼當發現管理層道德有問題,負債過高,或者行業的某種天生缺陷時,你就要盡早放棄這支股票。如果你深入研究,反而會找到理由說服自己去買這支股票,對投資成績有害。在自己能力圈以外的投資,也要盡快say "no"。
在聽完演講後,想了一想,我再加兩個解決偏見的方法:
四. 用客觀的行業數據
例如研究的是一間服裝公司,最好找一找服裝方面消費的數據去支持或不支持這間公司的成長或未來盈利。
五. 有跟自己想法出入的數據時,找出理由
曾經聽過關於統計的一個至理名言是,如果你能夠解釋統計數據中尾巴數字出現的原因,你所支持的theory就更加bullet-proof。同樣,如果我們認為一間公司的業務很穩定,當見到一兩年的財務數字過份浮動時,就要深入研究一下原因,而不是只說一句"outlier!"就把它忽視開去。
研究一支股票越久就越喜歡它乃人之常情,要清楚偏見對自己的影響才可以做出更加正確的投資決定。就我自己來說,對比較熟的股票如Google或Facebook,不會做太多深入的研究。對一些不熟悉的港股,所用的時間和做的功課反而較多,比較容易墮入一些偏見。如果讀者發現我有一些分析錯誤的地方,記得指出來 :)
🙏
小弟正有呢個傾向...研究得越多就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小, 於是越係懷疑自己, 最後不了了之....
回覆刪除有人講過市場係專收拾聰明人, 可能係呢個意思..
有時我也有這樣的經驗,可以睇番個big picture,可能會得回一些信心。
刪除有時知得太清楚會放大左某一股票的優缺點, 所以我永遠提醒自己fundamentals/自己做分析不一定準確, 只是其中一個参考因素:)
回覆刪除這是個很好的心態
刪除可能我自己分析企業的能力唔強,所以我鍾意選擇一些簡單易明的企業。
回覆刪除對,在自己能力圈以外的投資,盡快say "no" :)
刪除